咸宁市社科联年鉴(2015年)
【概况】2015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省社科联、省社科院和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市社科联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和工作职责,着力抓好社科研究、社科普及、学会管理和自身建设,社科工作在省社科联、省社科院获得高度评价,在市州位次稳居前列。
围绕咸宁实际扎实推进应用对策研究工作。以“咸宁思想库”为平台,组织2015年度课题征集、评审、立项和结项等工作。“咸宁思想库”共征集选题180项,立项市级重点课题23项,预立项课题71项,11项课题被省社科联立项为全省“基层社科研究资助”项目。至11月底,所有立项课题全部完成。课题征集数和立项数均为历年之最。一批最新研究成果陆续呈报市“四大家”领导,反映了社会科学界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市委办公室布置给市社科联的调研课题《关于“绿色生活”调研情况的报告》,获湖北省社科院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社科普及工作成为全省学习标杆。一是“全省社科普及基地建设现场会”在咸宁召开。会议重点总结推广了咸宁社科普及工作的六条经验:一是领导重视,建立了好的机制;二是定位准确,服务基层群众;三是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地方文化优势;四是重视队伍建设,团队有源头活水;五是活动形式多样、富有特色;六是追求高质量,打造品牌。市领导李建明、王济民、镇方松在会中对省社科联对咸宁社科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肯定了我们的工作,并嘱咐我们不负期望,进一步做好工作。二是创新开展“以“送良策、送知识、送健康、送欢乐(四送)”活动为品牌的社科普及工作。组织省社科普及咸宁基地和我市各学会、协会、研究会,深入永安办事处凤凰社区,开展了以“食健康之盐,补精神之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奖诵读为主题的多项科普活动。
探索咸宁特色智库体系建设。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推进社科工作改革,努力打造咸宁特色新型智库——“咸宁思想库”。经市政府同意,今年组织力量研究咸宁特色新型智库体系。一是开展基础调研,摸清底数,分析咸宁存量智库资源,为智库体系建设奠定基础。二是加强三个支撑平台建设:①加强课题研究平台建设,大力开展战略研究、应用对策研究工作,提升“咸宁思想库”课题质量和水平,为咸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②加强人才平台建设,以“咸宁市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为基础组建智囊团,为咸宁特色智库建设提供人才支撑;③加强成果数据平台建设,完善“咸宁市哲学社会科学数据信息库”,为咸宁特色智库建设提供数据支撑。三是探索新型智库机制体制建设,为咸宁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列入2015省社科联基层社科研究资助项目的《咸宁新型智库体系建设研究》课题已完成,探索咸宁特色智库体系建设的有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之中。7月,市委书记李建明在调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时,对社会科学工作,尤其是智库建设,给予了“很有咸宁特色”的高度评价。智库建设得到市委高度重视,“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写入《市委关于制定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促进研究成果应用转化和社科宣传阵地建设。办好《咸宁思想库课题研究报告》,积极配合省社科联办《领导参阅(市州版)》,促进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咸宁思想库课题研究报告》每月平均向市“四大家“领导呈报最新研究成果3份,目前已编发30期。《领导参阅(市州版)》已发四期,市委领导李建明、丁小强、陈树林、吴晖、王济民先后对《领导参阅》和《研究报告》作出重要批示。《学习生活》作为我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期刊,今年更加注重突出特点,注重发挥社科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信息传递的作用。“咸宁社科平台”网站作为社科界窗口展示平台得到及时维护更新,不断推进社科工作信息化。
抓好学会建设和外联工作。召开了咸宁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暨市社科联三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表彰咸宁市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总结回顾2014年和安排部署2015年的社科工作,通过市社科联第三届委员会新任秘书长人选。建立健全了学会建设和管理有关制度,先后制定和完善《咸宁市社科联所属社会团体申办规程》、《咸宁市社科联学会管理办法》、《咸宁市社科类学会工作量化管理考核实施办法》等学会建设和管理的有关制度。加强了学会工作调研和联系,省社科联、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联、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先后来我市调研社科研究、社科普及、学会建设、基地建设等相关工作。
认真组织各项专题教育学习活动。根据市委统一安排,先后组织开展了“三严三实”、“三抓一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集中教育和第十六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等专题活动。在各项专题活动中,切实做到“五个注重”:一是注重抓好组织领导,并结合实际制定各自的实施方案,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带头学,带头讲,带头深入调研,带头撰写体会文章。二是注重抓好学习提高,统筹安排学习专题,做到每次学习有侧重、有座谈讨论、有中心发言人,从而强化了学习效果。三是注重抓好各项活动的落实。四是注重抓好统筹兼顾,推动了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五是注重抓好“主题党日+”活动,提前安排好活动内容,在学习的基础上,班子成员联系工作实际和本单位思想实际,带头交流学习体会,使“主题党日+”活动富有成效。
机关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机关党建工作踏石留印。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切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持“三重一大”制度的实施办法,凡属“三重一大”事项,由单位党组以会议形式集体讨论决定,并按规定及时上报。同时按照《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的要求,修订完善党组自身建设、议事决策、工作运行和作风建设等四个方面十二项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了机关工作制度。在全市年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等次;在第三纪工委年度考评中,被评为“优秀单位”。二是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取得突破。成立了以党组书记王建华任组长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坚持在每年年初召开的党组会上专题研究年度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将精神文明建设各项目标细化量化,责任到人,形成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人人有责的常态工作机制。2016年1月,荣获“咸宁市市级文明单位”称号。三是“三万”活动和扶贫工作务求实效。根据市委统一部署,分别于上下半年在通山县大畈镇下杨村和闯王镇刘家岭村开展“三万”活动和扶贫工作。在下杨村,围绕“绿满鄂南大地、建设美丽乡村”主题,落实帮扶资金67380元,其中直接帮扶资金3万元,支持桂花苗木折合37380元;完成宜林地绿化1550亩,村庄及道路绿化59.2亩,占三年绿化总任务的78%。在刘家岭村,我们安排骨干力量,多次到扶贫点进行调研,先后支持专项扶贫经费1万元,电脑2台,并于2016年元旦前为贫困户送去慰问金2000元,棉被25床、棉衣25套。2015年8月,荣获全市第五轮“三万”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课题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市领导批示】 市委书记李建明对《领导参阅(市州版)》第四期刊登的《咸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作出重要批示:“这份建议数据翔实,分析透彻,很有参考价值。请周勇同志会有关部门研阅,提出推进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市长丁小强对《研究报告》第29期《发掘鄂南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咸宁旅游核心竞争力》作出重要指示:“旅游产业是我市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支持产业。市旅游委要努力推地方历史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在策划旅游项目、主题活动,完善产业链条,提升服务质量上狠下功夫”。市委副书记陈树林对《研究报告》第22期《加强咸宁市禁毒工作的思考和对策》作出重要批示,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晖对《研究报告》第24期《关于“十三五”时期咸宁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和第27期《县域经济的文化驱动》作出重要批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济民对《研究报告》第1期《咸宁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第17期《“养”在咸宁—打造中国养生养老休闲目的地》和第27期《县域经济的文化驱动》也作出重要批示。
【社科普及工作成为全省标杆】 “全省社科普及基地建设现场会”11月在咸宁召开,省社科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全省市州社科联、科普基地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重点总结推广咸宁社科普及工作经验和做法。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曾婕高度肯定咸宁科普工作,号召向咸宁学习。会议总结了咸宁社科普及工作的六条经验:一是领导重视,建立了好的机制;二是定位准确,服务基层群众;三是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地方文化优势;四是重视队伍建设,团队有源头活水;五是活动形式多样、富有特色;六是追求高质量,打造品牌。
【编辑《湖北社科名录?咸宁分卷》】按照省社科联的安排,今年正式启动《湖北社科名录?咸宁分卷》信息采集编辑工作。《咸宁分卷》分为“社科人物篇”和“社科组织篇”,主要介绍我市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有影响的社科专家、学者的基本情况、学术成就及我市社科研究机构的基本情况、研究成果,是我市第一部展示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反映咸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特色、具有索引性质的数据库。
【“送良策、送知识、送健康、送欢乐(四送)”活动进社区】10月,组织省社科普及咸宁基地和我市各学会、协会、研究会,深入永安办事处凤凰社区,开展了以“食健康之盐,补精神之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奖诵读为主题的多项科普活动。学生、居民、社区工作人员、退休干部职工等踊跃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诵读、“香”文化传播展示、计划生育咨询、健康咨询、送医送药、防火安全、图片展览、送书画和文艺演出等多项科普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充满了正能量。
市社科联领导名单
党组书记、主 席 王建华
党组成员、副主席 刘志华 李忠军
(刘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