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王建华:《温泉文化理念--“澡雪精神”》

来源: 时间:2013-06-20 稿件上传:Administrator

     文/王建华

  在全国已命名的“温泉之乡(都、城)”中,咸宁虽排名靠前,但温泉文化个性尚未充分展示。因此,提炼咸宁温泉文化个性内涵,展示咸宁温泉文化个性魅力,是营造咸宁温泉文化氛围、促进咸宁温泉旅游业提质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提升咸宁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内容。

  从温泉文化建设的角度看,确立温泉文化理念,抢占文化品牌高地,当为咸宁温泉文化建设的必要战略措施。而提炼咸宁温泉文化个性内涵,探究温泉文化理念,宜从中国传统文化着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支撑。

  温泉文化与“洗浴”直接关联,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早把“洗浴”“文”化、并发掘最深透的表述,当属“澡雪精神”。

  “澡雪精神”语出经典,两千多年来,为历代文人所崇尚,凝聚着深厚的人文内涵。“澡雪精神”最早见于《庄子•知北游》,老聃与孔子坐而论道:“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聃曰‘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孔子对老聃说:“今天安居闲暇,我冒昧地向你请教至道。”老聃说:“你先得斋戒静心,再疏通你的心灵,清扫你的精神,破除你的才智!”) 于是老子讲述了大道存在的独特方式,说明了大道的特点,“澡雪精神”一语始将洗浴与精神相系。“澡雪”,洗涤使清洁,“雪”的含义在此处应为洗清、清除、使洁净,“澡雪”并非有人解释的“以雪洗身”。《礼记•儒行》说“儒有澡身而沐德”,《大学》用沐浴比喻修身正心、塑造人格的经常性、持久性,我以其为儒道交织、并赋予了“澡雪精神”“有为”的积极含义。东汉儒家学者马融《长笛赋》喻“澡雪”于音乐:“可以通灵感物,写神喻意,…澡雪垢滓矣”,音乐似流泉,冲洗污垢,净化心灵;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拓展“澡雪精神”含义:“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既排除杂念,又聚精会神,于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下笔如有神。唐宋以后儒道学者对“澡雪精神”也多有注述,至清圆明园第三十景题名为“澡身浴德”,“洗浴”的人文色彩愈发浓郁。“澡雪精神”是中国传统文人“加强品行磨炼、使身心保持纯洁”的座右铭,在当代文人中也常奉为格言自勉,并作为名言书裱相赠。

  “澡雪精神”在文化渊源上直溯老庄、孔孟,经历代文人传承,兼容儒道,源流正宗。“澡雪精神”精辟概括洗浴文化与品德修养之关联,以中国传统文化老庄、孔孟的修身养德思想为境界,闪烁着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光辉。

  “澡雪精神”与“温泉文化”有形神呼应之默契,具备作为温泉文化理念的基本要求。把“澡雪精神”与温泉文化建设相联系,是因为“澡雪”本身具有“洗浴”“使洁净”的含义。这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独特表述方式,用在拥有洗浴文化资源的地方更为贴切。当洁净身体升华至洁身自好、至清净神志、至澡身浴德、至修身养性,其文化内涵得到充分体现。而且,“澡雪精神”一词内涵深刻,扩展性大,包容性强,在与温泉文化结合中,用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表述,其内容可延伸多层次含义,理念雅俗共赏。一是其原意:清除意念中庸俗的东西,使神志、思路保持纯正;二是振奋精神:洗了就有精神,洗浴后精神焕发、精力充沛;三是自省、内修:“澡”的自我清洗具有私密性,自洁自新,自我反省,类似宗教心理调节功能。同时“洗澡”具有周期性规律,自我反省须经常;四是磨炼砥砺:“雪”具有力度感和动作感(如“雪耻”、“雪恨”),提升修养和境界要有决心,要历练践行;五是凝神聚力:“精”修饰“神”,重在“精”其“神”, 端正神志,专神用心,增强定力,强大内心;六是精神力量:“澡雪”的自省内修、磨炼砥砺,是一种可贵的、值得弘扬的精神。

  “澡雪精神”是一个被温泉文化领域忽视的经典成语。据了解,各温泉之乡(都、城)至今尚未把“澡雪精神”作为本地温泉文化建设的境界和标识。咸宁若抢先以“澡雪精神”为温泉文化建设重要理念,率先以“澡雪精神”标识昭示全国,当得温泉文化建设发展之先机,获温泉文化建设之竞争优势。从咸宁自身看,确立“澡雪精神”理念,有利于增厚咸宁城市文化底蕴,有利于形成咸宁温泉文化建设的历史文化归属感,有利于在彰显咸宁特色的基础上深化扩展咸宁温泉文化建设内涵,有利于激发咸宁温泉文化建设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外地游客看来,“澡雪精神”理念将引发文化认同,文人雅士见之,思老庄、议孔孟,品味典籍,生发感慨;不知出处或不解者见之,当引起好奇,考究缘由,谈古论今,以愉悦的情趣体验咸宁温泉文化之旅。

  将“澡雪精神”作为重要理念应用于咸宁温泉文化建设实践,从文化意义上讲,是文化传承的有益尝试,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并将赋予“澡雪精神”新的内容和时代精神。

                                    (作者系咸宁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咸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咸宁分院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715-8126390 邮箱地址:hbxnsk@126.com
技术支持: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鄂ICP备16019635号

咸宁社科联官方微信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