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市政府研究室:《给力中三角 实现新跨越》

来源: 时间:2012-07-13 稿件上传:Administrator

文/咸宁市政府研究室

    目前,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已从“东部率先”转向“多极驱动”。随着经济一体化的纵深推进,城市群以其巨大的激化效应和辐射效应,日益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符合区域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体现了区域发展格局创新的新趋势、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新要求,是咸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咸宁位居鄂湘赣毗邻地带,处在“中三角”建设前沿要冲,理当抢占先机、积极作为,努力成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一、依托“小三角”,撬动“大三角”。 几何学证明三角形结构最稳定,这一原理在社会科学领域同样适用。一般而言,三角经济发展模式优于两点一线发展模式。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往往是一些三角经济板块,如京津唐、沪宁杭、粤港澳等。如果说武长南是“大三角”,那么咸岳九就是“小三角”。咸宁与岳阳、九江共建“小三角”,有利于发挥战略接点的平台作用,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发挥城市集群的支撑作用,形成规模较大的竞合功能和利益共同体;有利于发挥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构建区域互动发展机制,引领和促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当务之急是要以湘鄂赣三省会商会议精神为指引,以“平等协商、协调互动,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为原则,全力推进区域融合发展。 一是推进交通互联形成“网”。抓好武深高速咸宁段、咸通高速、咸黄高速、通界高速等交通路网建设,加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抓紧完成跨区域断头路连接工程,共同做好岳咸九、咸宜吉等铁路前期和向上争取工作,推进城际间的物理融合。  二是推进产业互接形成“链”。加强发展规划的衔接融合,加快研究制订幕阜山区扶贫连片开发等区域性合作规划;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和引导企业进行区域性扩张;大力推进联合招商,加强产业分工和配套协作,推动产业链对接和产业集群发展;抓紧梳理整合需要上级支持的项目,联合向上寻求重视、争取扶持;协力推进内陆核电站建设。 三是推进旅游互拓形成“串”。以“名山(庐山)、名楼(岳阳楼)、名地(赤壁)”为重点,共同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深化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整合开发,共同打造精品旅游路线、旅游景点;建立互为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联动机制,实现旅游线路互接、客源互送,着力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四是推进市场互动形成“圈”。搭建商贸合作平台,消除市场壁垒,相互开放内贸市场,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区域性大市场;加强特色农副产品销售对接,支持跨市超市对接;充分用好长江黄金水道,推动武汉新港咸宁港区和九江港、城陵矶港口岸合作,加快区域“大通关”建设。 五是推进科教互促形成“片”。积极推进各类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支持职业教育机构全面开展交流与合作,探索办分校、分段教育、对口升学等多形式、多渠道的合作办学模式;研究和探索科教资源共建共享办法,共建科教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六是推进生态互惠形成“区”。以水环境保护为重点,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流域生态安全水平;建立健全流域环保联防联控机制,提高跨流域环境污染处置能力,协调协商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统筹规划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流域联合减排治污。

      二、借力“武汉圈”,作用“中游圈”。 众所周知,水波效应就是一种圈效应,小圈催生大圈。武汉城市圈作为最早获批的城市圈,随着综改试验的纵深推进和支点建设的全面拓进,由此产生的场效应必然直接作用于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形成明显的水波效应。咸宁作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正在依托“两廊”(南北交通走廊、东西交通走廊)、“两带”(沿江经济带、幕阜山综合开发带),按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区域市场、生态环保“五个一体化”的要求,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加快对接大武汉,力争在融入武汉城市圈、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方面走在全省市州前列,早日建成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改创新示范基地。 一是“跑步入圈”。勇涉“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深水区,加快推进“两型”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厅(汉)市(县)合作共建力度,丰富合作内涵,拓展合作外延,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积极抓好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外园”和赤壁光谷产业园建设,主动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是“扬帆入圈”。紧紧抓住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和武汉新港建设的机遇,重新认识沿江,紧紧依托沿江,推进沿江大开发,决战沿江大工业;重点规划建设好嘉鱼长江大桥、港口码头、沿江一级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建设咸嘉新城、中法产业园、晨鸣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园等临江临港新型城镇、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提升长江黄金岸线的“黄金”效应。 三是“造势入圈”。加快工业新城、旅游新城、职教新城、梓山湖生态新城、咸安新城、向阳湖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金桂湖低碳经济示范区“五城二区”建设步伐,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深入推进“五城同创”,早日晋升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大力发展高铁高速经济,努力放大高铁高速效应。

      三、建好“新咸宁”,跻身“新集群”。  跻身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关键在于发展自己。在咸岳九“小三角”中,岳阳的经济总量接近2000亿元,九江接近1500亿元,咸宁的经济块头小、实力弱。咸宁只有后发快行,快中求好,快中壮大,才能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中不拖腿子、不掉底子。当前,全市上下自觉坚持科学发展一步到位的理念,突出主题,贯穿主线,以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共创幸福美好新咸宁为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崛起、旅游跨越、城乡统筹、生态持续、人才保障等五大战略,全力推进新一轮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中努力争得应有的位置、作出应有的贡献。一是打造经济繁荣的鄂南门户城市。围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做大经济总量,重点做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文章,力争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走在全省市州前列。做大做实做强工业,围绕电力能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电制造、森工造纸、冶金建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增强产业的丰厚度与集中度,着力培育一批优势支柱产业、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和一批知名品牌,着力打造全省高科技研发转化基地、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基地。做大做实做强现代农业,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色为核心,统筹推进特色板块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转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农技推广体系健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力争早日建成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做大做实做强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力争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走在全省市州前列。 二是打造生态良好的鄂南门户城市。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进一步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走生态文明之路。扎实推进金桂湖低碳示范区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全省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区;积极发展节能环保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力争早日建成全国新型能源基地;巩固和拓展旅游标准化示范市创建成果,力争早日建成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力争早日实现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市等创建目标。三是打造人民幸福的鄂南门户城市。坚持民生优先,力争在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上走在全省市州前列。注重加强公共财政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财富公平分配;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逐步建立全覆盖、可选择、多层次、能转接的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大力推进教育、科技、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努力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公共需求;用足用活国家、省扶贫开发政策,统筹推进幕阜山区综合开发,力争扶贫攻坚工作走在全省市州前列。  四是打造社会和谐的鄂南门户城市。以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为契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更加注重服务为先、依法管理、源头治理、社会参与,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维稳工作,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切实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深入推进“平安咸宁”建设,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以实际行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

咸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咸宁分院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715-8126390 邮箱地址:hbxnsk@126.com
技术支持: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鄂ICP备16019635号

咸宁社科联官方微信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