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华:《预则立》
文/王建华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关乎“立”“废”,不可小视,不能不察。
“预”者,政治家之“高瞻远瞩”,军事家之“运筹帷幄”,企业家之“营销策略”,文艺家之“谋篇布局”、“胸有成竹”,中医学家之“治未病”,财政部门之“预算”,平民百姓之“未雨绸缪”,社会科学之“课题”,等等。概括起来,指事前的策划谋划、研究论证,兵家始祖姜子牙谓之“先谋后事”,用毛泽东的话说是“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凡事”须“预”,则表明“预”之普适性,适之各行各业。
翻开历史,“预”与“不预”的经验教训比比皆是。“预”者,坐天下,成事业,享“预”之硕果;“不预”者,丢江山,走麦城,遗恨终生。亦有未悟者抱怨“天亡我也”,实为“不预”之故。
美国发动朝鲜战争时,兰德公司告之“中国将出兵朝鲜”,战恐不利。美国政府吝啬500万美元不究其详,冒然开战。败后不解为何“战恐不利”,忍痛拿280万美元找兰德公司买回已无价值的研究报告,看后后悔不迭。麦克阿瑟将军感概道:“我们最大的失策是怀疑咨询公司的价值,舍不得为一条科学的结论付出不到一架战斗机的代价,结果是我们在朝鲜战场上付出了830亿美元和十多万名士兵的生命”。这是现代版的“不预”之败例。
邓小平1985年对世界形势作出判断:“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1990年提出并确认当今时代 “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为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奠定了决策基础,为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进而使我国在综合国力上跃居世界前列。这是当代版的“预”之成例。
世事纷繁复杂,变化多端,干事者不能不“预”。 古往今来,大到朝代更迭,小到个人进退,“预”与“不预”之间,天壤之别。
机遇与挑战并存,成事者不得不“预”。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与机遇擦肩而过时有发生。据调查,不少人都有这种感受:在回顾过去时,总感到人生中有几个难得机遇没有把握而为之遗憾。实为不“预”之憾。
当然,“预”亦有“周详”与 “疏漏”之分。正如“两强相遇勇者胜”一样,两“预”相逢“周”者“立”。“预”,并非保证全“立”,而“立”则必“预”。
市委市政府重视“预”,建思想库,组智囊团,发挥社科联“预”之职能,组织社科界开展应用性研究、对策性研究、战略性研究,为建设鄂南强市、打造“香城泉都”、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而“预”,为绿色崛起而“预”,必当获益。
市社科联“三大”召开前,按照惯例,要给与会代表准备纪念品。联系社科工作特点,思来想去,以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尚能概括当前社科研究之特点。于是请我市著名书法家游爱民先生题“预则立”,用红瓷圆盘烧制,赠与会议代表和各职能部门的领导,既为纪念,又作建言,亦以自勉。(作者系咸宁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