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光同志在湖北省社会科学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王伟光
(2010年11月16日)
尊敬的罗清泉书记,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同志们:
大家好!
很高兴来湖北参加全省社会科学工作大会。首先,我想借此机会,向今天大会上受表彰的首届“荆楚社科名家”,表示热烈的祝贺和敬意!召开这样规模的全省大会,集中对社科名家隆重表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在全国范围内是不多见的。这足以证明湖北省委、省政府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视,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有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大有可望。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极大改观,科学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全省形成了团结向上、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湖北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积极谋划,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结合湖北实际,提出并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开创了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的新思路。去年12月,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式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湖北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这些发展成绩的取得和重大发展战略决策的构思、形成及其规划的制订、实施过程中,也包含了湖北乃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和智力支持,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湖北自古人文荟萃,荆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哲学社会科学有长足的发展,无愧于时代、富有真知灼见的精品力作不断推出,一大批学贯东西、德高望重的大师级人才辈出,湖北的哲学、法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湖北的社科事业在国内外学术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升,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社科大省。据了解,多年来,湖北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资助额一直稳居全国前三甲,在全国属于第一梯队。可以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重要的学科领域,都有湖北社科人的声音,活跃着湖北社科人的身影,湖北社科界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建设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今世界和中国都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促进世界多极化正在成为全人类的现实选择,促进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要的转折。面对急剧的形势变化,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可以重温列宁在20世纪初的一个重要判断:形势变化“极其剧烈的震动,这就自然而然地、不可避免地要产生‘重新估计一切价值’,重新研究各种基本问题,重新注意理论”。当下正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冷静观察世界,重新审视各种理论,聚精会神地研究问题、推进理论学术创新的大好时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乘此时机,抓住机遇,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努力开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新局面。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赋予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定位和使命。胡锦涛同志指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是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的战略任务。200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做出全面部署,提出要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党中央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定位要求是“要努力办成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努力办成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努力办成党和国家的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2004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以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内容的集体学习,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建设”。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智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绝不能辜负党和国家所寄予的厚望。
在此,我谈几点对社科工作的认识体会,与湖北社科界共勉。
首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表明,历史并不青睐资本主义制度。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喧嚣一时的“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和政治主张并不是“终极”真理,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是“千年王国”,更不能作为中国意识形态和改革发展的取向。6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进步,30年来改革发展的成就,不是西化的成果,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在当代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这是根本的立场,也是不可动摇的方向,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必须始终坚持这一清醒的政治立场,保持正确的学术导向。
其次,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方针,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根据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总体部署,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局,立足国情,立足当代,紧紧抓住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也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途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潜心调查研究、认识国情,认真总结改革发展中的经验,研究发展改革发展进程中应当进一步加以破解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成绩与矛盾,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为党和国家建言献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造福广大人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党中央提出要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繁荣和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吸收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性的研究。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就必须有自己的根基、自己的灵魂和自己的风格。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成果应当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厚重的民族精神,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相结合,牢固地树立自己的核心价值和话语体系。必须以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学术探索,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独立自主地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第四,立足自己,放眼世界,努力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积极跻身国际哲学社会科学前沿行列。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力的体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的分量、理性思维成熟的程度和对人类社会探索的广度深度。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拥有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灵魂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世界文明史和21世纪的发展进程中独树一帜。我们不拒绝接受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也决不贬低自己的理想信念、决不鄙薄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和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百家争鸣,善于在同各种学派的对话交流中取长补短,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增强在国际学术中的话语权,真正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
第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建设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学贯中西、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家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学术骨干,这是一项十分重大的任务,也是中国社会科学前景光明之所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对历史机遇,理应自强素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在增强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上下功夫。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做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在科学研究中静下心、沉下身,不为世俗名利所诱惑,甘心清苦,刻苦钻研,奋发创造,做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理论学术工作者。当今时代,是应该产生也能够产生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要努力营造产生学术领军人物和学术大师的良好环境,形成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
最后,祝愿湖北的明天更美好,湖北社科事业的明天更美好,谢谢大家!